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系列專訪 農園生產系王鐘和教授
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系列專訪 農園生產系王鐘和教授-1

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系列專訪 農園生產系王鐘和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創立於1924年,孕育出無數成就傑出及表現卓越之校友,教學品質及研究成果廣受各界讚揚並屢獲國際認證,不凡亮麗的表現歸功於幕後推手--強大師資的支持,堅強的教師陣容屢獲國家級獎項肯定,教職員生攜手打造耀眼的南臺灣學府。校友服務中心為記錄專家成就,特別邀請教授進行專訪,為充滿學術能量的屏科記錄最輝煌的一頁。

被譽為有機農業教父的王鐘和教授

提到有機農業您會想到甚麼?近年來標榜有機的食品越來越多,顯示國人對健康的重視,以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漸漸提升,而所謂的有機農業是什麼?由誰來把關?您真正知曉有機農業的定義和它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嗎?在屏科大就有這麼一位「有機農業教父」,全台灣只要從事有機耕作的農友一定都上過他的課,長期致力於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的農園生產系王鐘和教授,開設多種有機農業、肥料及土壤課程,培育頗多青年農業人才;在台灣各地區辦理甚多場次的有機農業講習會與相關農業經營之訓練課程,傳授農友農業知識與技術;極力推廣行銷有機產品普及消費者;同時更擔任多項政府與團體委員,提供政府與民間有機農業專業建言;其多篇農業教育文章刊登多本專書,傳播農業知識造福農友。曾獲中華永續農業協會頒發永續農法傑出學術獎及永續農法傑出事業獎,更於107年獲得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並於108年獲得農委會頒發「有機農業大使」的獎項。這位「有機農業教父」是如何踏上農業一途,又是如何秉持信念傳播有機農業,透過本次專訪將一窺王鐘和教授的有機農業之路。

王鐘和教授於107年獲頒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王鐘和教授於108年獲頒有機農業大使

志業追尋 踏入教職成為教父

 

王鐘和教授撰寫及編輯大量有機農業及永續農業知識之專輯與講義,造福農業人員

「會走上農業學術研究主要是因為興趣,也因為自己對滋養萬物的土壤有著濃厚的興趣。」王鐘和教授從興大土壤學系取得學士學位後進入農業試驗所工作,民國69年至93年服務於農業試驗所總所農業化學系,期間於台灣大學進修,於82年6月獲得農業化學博士學位。王老師的專長為土壤肥料、有機農業與植物營養,在所內主要負責有關作物施肥技術、植物營養及有機農業的研究,當時國內正跟上世界潮流發展有機農業,農委會也開始進行有機農業科技研究,並在農業科技研究設立有機農業分組,王老師獲農委會聘任擔任有機農業分組的評審委員並積極進行該領域的相關研究。

民國93年,王老師機緣下得知屏科大準備發展有機農業,需要有機農業專長之師資,於是同年8月轉入教職,開始有機農業的教學與研究。轉換跑道之際,許多人問他為什麼願意離開農試所來到學校任教?王教授回答:「我想將農試所服務的24年期間所累積的經驗傳承給更多年輕學子。農試所接觸到的是農業研究及農友,學校的學生則是承接國家未來的希望,所以我選擇到屏科大傳播自己的經驗,如果學生對有機農業有興趣,未來就更有機會將正確知識、優良技術傳承出去。」

王鐘和教授撰寫及編輯大量有機農業及永續農業知識之專輯與講義,造福農業人員

憑著對有機農業的熱愛與使命,王老師剛到學校就負責有機農業的學程、開設有機農業相關課程,「有些人還說我太愛教書!」,隨後更為學校設立通過有機驗證的有機農業的試驗農場,身兼多項課程及任務的王老師樂在其中,「因為我有更多機會把有機農業的優點、知識和技術能傳授給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不容易,對我來說教師不是一個職業,是志業,是很重要的工作,而我有機會在這個位置上就盡力去作,不讓自己後悔。」

有機農業的涵義

王教授辦理甚多場次之有機農業訓練班及講習會,推廣正確的有機農業知識

近代農業經過數十年的演化,人類在經營過程上越來越依賴化學物質,資料顯示農業使用大量農藥造成生物的滅絕以及嚴重的生態問題,有毒物質不只讓環境生態受到影響,連帶食物在內,進而對人類健康產生危害。探究有機農業的起因,就是人們認知到化學物質對環境及健康的影響,想替代目前依賴化學物質農業的一種可以讓農業永續發展的新農業。

「受到許多農友和周遭朋友過去種植經驗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農業不可能不使用化學物質。」王老師在過去的研究和教學中不停地推廣概念,試想化學農藥才發明70年左右的時間,而人類很早就開始有農業種植的行為,顯示即使沒有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農業依然能夠發展,只是化學農藥與肥料的效用明顯,讓人類日漸依賴。

王教授辦理甚多場次之有機農業訓練班及講習會,推廣正確的有機農業知識

有機農業最早從歐洲萌芽,部分歐洲國家發展至今甚至已有百年的歷史,台灣也發展超過30年的時間,全世界實施有機農業的面積已經達到七千多萬公頃,台灣種植面積也已破萬。「如果說有機農業不可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投入,而且還有數以千計的成功案例?」事實證明有機農業可行,換句話說,以往人類的農耕方式就是最原始的有機農業。

很多人直覺認為有機農業的定義就是在農業的經營過程中不投入化學合成物(所謂化學合成物包含化學農藥、化學肥料或是調節產期的化學物質等),而其實不止如此,其涵義為:「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

台灣的有機農業在國際上是具高標準的
推動有機農業首先要明訂有機農業的法令及規範,如:「有機農業驗證基準」,清楚規定經營過程中可以使用及不可使用的物質,參考世界各國規範而制定的標準及規範,並有計畫的推動,讓所有農友、消費者都能了解並遵守。

即使各國的有機標準存在若干差異,最基本的遊戲規則就是經過公正第三方驗證,可以對管理系統或產品作品質保證。早期農業生產沒有太嚴謹的規則,為要能取信於社會就需要公正第三方的客觀確認有機經營者是否依照政府的法令和規範運作。我國甚至規定有機產品之農藥殘留需為零檢出。透過高靈敏度精密儀器的檢測讓消費者了解有機農業除了使用特定的方式耕種,農場的經營中不使用化學藥劑,以保護環境生態方式運作外,產品加工部分也經有機加工標準驗證,在標準程序及規範下確保有機農產品的品質。

台灣和日本都規定農產品不得檢測出農藥,部分農家及民眾覺得措施太過極端,因為有部分國家可以接受有機產品有微量的農藥存在,歐盟採取的作法是提示消費者及有機農友秉持愛護生態理念永續經營農業,產品上如有極微量的殘留農藥是受到其他農田投入的化學藥劑影響,讓消費者了解並體諒的柔性措施。部分國家針對有機產品,也設定有很低的農藥安全容許量,因為化學物質可能飄散在空氣中,產品可能會有微量沾染。

針對施行有機農業但周遭可能受到化學物質影響的環境區域有特定的名詞如綠籬及緩衝帶,農友可以在農場內四周種植植物包圍主要作物,以緩衝四周微量農藥,避免沾染,礙於土地或其他因素難以種植其他植物則以犧牲部分農地替代。在緩衝帶內種植作物的產品,需要另外製作產銷紀錄,且不能使用有機名義販售。

台灣農友的農田面積較小,小面積的農田較難以避免鄰田汙染的影響。以往不斷有農家反應有機農業的標準太高,但是國內目前尚無足夠的教育宣導並與消費者達成共識,政府還是維持最高標準零檢出。王老師更提出近十幾年的數據,政府每年編列預算由相關單位或驗證機構的定期檢驗或不定時抽檢,被農藥汙染的產品不到1%,超過99%的產品檢測無農藥,這些數據更佐證有機農業實際可行。王老師回憶道,印象最深的是幾年前有位碩士班學生,論文題目是屏東縣市售蔬菜農藥殘留,她在一年中購買屏東縣的販售有機驗證蔬菜、產銷履歷驗證及一般未驗證的蔬菜,結果顯示有機蔬菜皆無農藥殘留,產銷履歷的蔬菜雖都有些許農藥殘留,但都在安全容許量以下(所謂產銷履歷是農民遵守規定安全施用農藥及合理施肥),而無驗證的一般蔬菜,則有些檢驗結果不佳。

近年王老師開始轉向消費者宣導與推廣,在前年及去年環島辦理數十場消費者的有機農業教育,今年也預計在台灣各縣市辦理二十場的消費者有機農業宣導講習,目的是讓消費者了解有機農業,分辨傳統農業和有機農業的差別,也讓他們思考有機農業施行的重要性,「只要消費者認同,漸漸就會轉向支持並協助推廣,要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要從確實的教育宣導做起。」

有機農業的入行高門檻迷思
進入有機農業可能會碰上的問題是:化學物質的禁用使產量降低及成本提高、有機驗證繁複的程序與眾多規定等,要說服生產者投入並逐一克服關卡是相當困難的,「剛開始會有很大的質疑,以台灣二、三十年前開始推廣有機時,蠻多人的反應都是 “欸!你要做有機喔!那你要有心理準備,要賠好幾年的錢才有機會賺錢“」。綜觀各國有機農業相關資料和文獻報告,有機農業起步困難和燒錢是因為技術不熟悉,原來仰賴的化學物質不能使用了,初始階段就會直接顯現在產量上,但是更多的資料顯示長時間的按部就班經營,會提昇農場的土壤品質,增進農田生產力與抗病力。

土壤孕育萬物,供給植物與生物養分,有機農業將有機資材循環回歸到農地,維持自然生態,讓農地的植物和生物發展複雜化。有機農田不連作種植單一作物,像自然界中隨著季節替換有不同植物的生長,多樣化的作物輪作,複雜的作物隨著時間輪替,形成植物複雜化、引發昆蟲複雜化最後帶來微生物複雜化等效果,物種及數量夠多稱為生物歧異度,即使害蟲、病原菌入侵,也能有自然界的天敵和拮抗微生物相剋。

相關研究報告和國內外的經驗都顯示,有機農業起步階段雖然辛苦又會經歷減產,但隨著時間演進,土壤恢復豐富的能量,農田提升生產力和抗病力,產量就會從一開始的減產,漸漸趨緩。「以我目前看到的報告和接觸的農場,有機農業也可以做的很好,產量上雖然還沒追上一般農業,但是差距可以控制在10%以內。」不同於一般人認知的有機農業產量腰斬、血本無歸。

總體而言,有機農業是建立在強壯的生態系統基礎下,使土壤、作物足夠強壯,自然降低病蟲草害的干擾。王老師經常提醒大眾「一般人要面子,選擇農產品不外乎要大且外觀漂亮,買的人才會覺得送人有面子。有機農業因為沒有使用化學農業及化學肥料等特質,外觀上可能不是那麼討喜。」實際上不依賴化學物質的生產,過程中遭受到環境及生物的刺激,有機蔬果等產品反而“莊敬自強“,富含養分,譬如:維他命C、類黃酮、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許多研究資料均顯示有機產品內涵相較一般農產品佳,王老師近年在環島巡迴教育時經常向消費者提出證據,讓消費者了解有機農業及產品的內涵。

扎實基本功訓練 實習是學生進入職場前的挑戰

王教授在有機農場傳授學生操作各種堆肥製作及有機作物栽培之實務技術

王老師的學生比其他實驗室的學生更常下田,學校內的有機農場有一半是由王老師和他的學生直接管理,校內有機農場設立後就是由王老師進駐,帶著研究並教學有機農業課程,同時有課程和有機研究計畫在執行,依據有機規範,場域內禁止使用化學物質,參與的學生要對有機農業有興趣。「在我實驗室的學生,我敢說是下田最多的,也相當辛苦,但是經過這樣的訓練,對未來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不論從事的是農業或是其他行業。」

農場的訓練讓學生有足夠的實務經驗,屏科校地廣大,像農園系就有許多農場和不同功能的溫室,在授課時間外,校內的農場、功能性設施、實驗室等其他場域都能讓學生學習與課程相關的實務經驗。學校在4-5年前配合教育部政策辦理大三的學生整個學期至校外實習,讓學生提早與產業界連結、認識產業進而提早規劃未來方向。王老師過去擔任系主任六年的時間,對校外實習瞭若指掌,農園系的每位學生都有一個學期的校外實習課程離開學校到產業實習,實際進入產業經營的農場或企業工作,對學生是重大的挑戰。

王教授在有機農場傳授學生操作各種堆肥製作及有機作物栽培之實務技術

參與實習的廠商需要提供實習內容、工作要求與相關福利等資料,經由系上教師討論審核,並評估學生適合程度決定,王老師也介紹了一些有機農場實習機會,在他任期中農園系累積有80多家的實習廠商。學生在實習前一個學期可以看到廠商的資料,系上鼓勵學生自主聯絡,培養基礎能力,學生主動與有興趣廠商聯繫洽談,會談確認後簽訂實習合約書,合約書需要家長同意及了解,雙方公開自願的過程,讓學生參與所有環節,清楚了解工作內容對自己負責。

為了協助實習課程順利,每個學生都有負責實習輔導的老師,學期中會有幾次廠商和學生的相關輔導時間,目標是透過實習制度讓學生提早接軌社會,途中也會發現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農業,學生有其他發展面向或者對未來理想產業的規劃,透過實習找到問題點和方向,更加明確構畫未來的藍圖,藉由課堂學習與業界實習的互補,讓學生未來的路穩定且順利。

教學熱忱成果顯現 投入志士漸漸增加
王老師帶過的學生和校友都有選擇投入有機農業的例子,雖然在學校任職時間不是很長,卻有不少學生和校友受到王老師精神感召投入有機農業,像是在台東卑南鄉的「我自然生態農場」的第二代接班人,在大學和碩士期間進入王老師實驗室學習,畢業後回到家鄉加入有機的行列。除了負責教育學生,王老師也開設十幾個有機農業訓練班;勞動部職訓局課程、勞動大學有機農業職訓班、退伍軍職有機農業訓練班等課程,為農家、社會人士及退休人員教授相關有機農業知識。

目前縣內也有很多位有機達人,像是乾坤有機生態休閒農場的王乾坤先生、竹林有機農場黃淑女女士、祥園有機生態農場李恭祿夫婦等有機達人,也曾來學校上有機農業班,有些人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有機農業,基於興趣、健康等因素,透過不斷學習順利轉換跑道,成為屏東在地有機達人。

王教授教導各種有機農業知識與技術給參加有機訓練班的社會人士

未來將持續關注並協助有機農業發展
系所合作上除了系上老師外,最頻繁接觸的就是植物醫學系,在有機農業研究的過程中,甚至是有機農業職訓、知識的相關課程,需要有相關專長的老師加入。雖然王老師累積數十年有機農業的經驗與知識,單靠一己之力還是有限,農業生產有許多面向,像:病害管理、蟲害管理、加工與行銷等不同領域研究,近幾年在很多的研究計劃中都和植物醫學系的老師合作,因為植醫系專門研究植物病蟲害專業領域。推動有機農業需要有各個面向的專家學者一同加入提升有機農業能量。

王老師建議年輕人想發展有機農業,第一步絕對是累積相關知識,不論有沒有農業背景,累積知識是基本功。青年也有優勢,多數的政府農業訓練都以年輕人為優先,而政府推廣有機農業除了政策和補助,在學校、政府農業單位、職訓課程等都有辦理相關訓練課程。尤其農委會的試驗改良場所每年都有辦理有機農業相關課程,學校的有機訓練班、勞動部職訓課程等也行之有年,再來像是王老師辦理的環島有機農業講習等都是獲取知識的管道。這二、三十年間國內約有四千家通過有機驗證的農場,通過驗證的有機加工廠也有四百多家,想從事有機農業也有很多場域可以學習。

屏科大農園生產系有各種實作場所,其中永續農業研究農場內包含經驗證的有機農場及各種設施區

王老師多年來耕耘有機農業,明年預計退休的他,目前手邊還有農委會農糧署與科技部之有機農業計畫,還有有機農業推廣輔導的計畫,除了教授身分,還有全國認證基金會有機驗證機構的審議小組委員兼召集人、農委會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審查小組委員、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名譽理事長、中華永續農業協會副理事長、中華土壤肥料學會、中華肥料協會等多個民間組織職務。在農業領域上奉獻的王老師,經歷過公務及教育服務已超過四十年,工作始終不離農業,在明年退休前希望能將自己份內事完成,近二、三年老師已經停收博碩士學生,並督促實驗室的博碩士班學生們努力拚畢業。然而即使退休,如果學校或是社會有需要,王老師依然會貢獻所長,持續提供有機農業建言,傳承志向,帶動有機產業發展。「推動有機農業是對的事情,也是重要的事情,現在不做以後絕對會後悔,我會持續在這塊領域耕耘。」

這是有機農業「最好的時機」
去年甫上路的有機農業促進法針對有機農場營造環境的過渡期,補貼農民最多3年轉型期的減產補償每公頃3至5萬;過渡期面臨的減產、成本提高,政府在去年起推動減產補償,另外每年每公頃有3萬元的生態補貼,這些措施都是鼓勵更多年輕人或是想轉型的業者甚至有農地的人投身有機農業,「這個時候不做有機農業太可惜了,以前沒有這些條件,辛苦了二、三十年的路,現在有補助和法規的支持,不做有機農耕實在太可惜。」此外,為了讓參與有機農業的人有土地耕種,規定承租公有地實行有機農耕(需要申請有機驗證),第一次可簽訂10年租約,10年後還可續約10年,並且租金打六折,過去農友擔心租約問題也能獲得解決。

過去政府在這塊領域上投入的資源明顯不足,直到有機農業促進法在108年6月正式上路後,有機農業成為政府重要的政策,正式為有機農業推動目標、規劃發展、產銷輔導、獎勵補貼、研發培育、教育推廣等投入較多的資源,開創有機農業永續發展新紀元,期盼未來政府持續投入更多資源帶動有機農業發展。

現因醫學進步,人類壽命越來越長,壽命延長如果沒有健康身體,反而會造成個人、家庭、社會甚至是國家的負擔。王老師認為有機農業可以減輕負擔,提供維護環境生態的生產方式,並產出健康有益的優質產品。獲得更多社會的支持後,有機農友就有堅持的信心,大眾可以接受有機產品並相信農友,生產者能有其銷售管道,就會有新生產者不斷加入。更多人選擇有機農業,也表示使用傳統農業造成的環境有毒污染物質也會減少,下一代就會有更好的環境。

照片攝於王鐘和老師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