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系列專訪 森林系陳美惠教授
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系列專訪 森林系陳美惠教授-1

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系列專訪 森林系陳美惠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創立於1924年,孕育出無數成就傑出及表現卓越之成功校友,教學品質及研究成果廣受各界讚揚並屢獲國際認證,不凡的亮麗表現歸功於幕後推手--強大師資的支持,堅強的教師陣容屢獲國家級獎項肯定,教職員生攜手打造耀眼的南臺灣學府。校友服務中心為記錄專家成就,特別邀請教授進行專訪,為充滿學術能量的屏科記錄最輝煌的一頁。

一頭及肩短髮,談吐間充滿人文關懷與鄉土溫暖氣息,眼神散發堅定與毅力,是許多人對陳美惠老師的第一印象,不分平日或假日經常穿梭於南台灣偏鄉部落與深山社區,埋頭深耕社區林業及永續發展研究,以生態保育為己任,率領團隊深耕地方,15年來從不間斷。「為部落帶路的熱血教授」這是公視頂真人物為老師下的標語,更曾獲105年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獎項,近期更率領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團隊以「蜂起雲湧•青年當歸——與森林共存的里山林下經濟計畫」獲得第一屆遠見雜誌-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活共榮組楷模獎,眾多獎項的背後盡是美惠老師與團體十多年來在社區部落的用心經營。

由公職轉為教職 只為將生態保育帶入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是深入地方與居民合作,凝聚居民向心力,改善地方環境、復甦在地產業及增進文化關懷的工作,從生態保育的觀點結合社區營造帶入各地社區」公務員出身的陳美惠老師,過去任職於南投鹿谷的鳳凰谷鳥園,工作內容是鳥類研究與教育推廣,公職工作邁入第七年時碰上921地震,鳳凰谷鳥園園內重創,整體生態與環境都需要時間重建,危機亦是轉機,過去一直關注保育議題的她,決定改變工作環境借調到文建會工作,也繼續災前在台灣大學的博士班學業。而後因專業考量選擇至林務局服務,並在2002年提出社區林業計畫,讓公眾參與自然環境的管理,重新審視環境與人的關係,以永續觀念推動社區發展,將生態保育結合社區營造深入台灣各地。

2004年陳美惠老師決定轉入教職跑道,過去公務員的身分,讓她體認到公部門的法規、制度和計畫有諸多限制,地方永續不能只透過公部門運作,更需要專業知識的協助,學校是銜接公部門與教育的最佳管道,透過培養人才、知識傳播,成為公部門與地方的橋梁,教授以公信力及專業,協調政府和民間的衝突及鴻溝。社區發展需要不同的專業,學校能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協力地方發展及注入新血培養青年人才。「保育工作不能只有相關領域的人注重與關心,需要社會大眾的意識,社區營造就是一種帶入法,透過與當地人的溝通、地方參與到凝聚共識,最後培力社區居民成為有動能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經營團隊。」

現場了解與體驗部落編織體驗活動

回溯生態旅遊興起的原因,就要提到行政院訂定2002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開始探討資源管理單位和當地社區的發展合作,相較過去著重在國家公園或林地的管理,藉由改變管理方式讓社區產生機會,利用優良的自然資源優勢,創造居民共識積極行動活絡社區,地方機關輔以適當的資源和規定限制,打造專屬該地的社區發展。生態保育倡議是地區的轉機,過去經常以限制手段影響當地自然資源的取得利用而引發對立衝突,缺乏相對立場的思考,而生態旅遊倡議,讓居民重新看待資源,以永續利用的角度,不直接消耗生物或衝擊環境,讓生態旅遊走入社區獲得經濟來源,彰顯及體認保護區的重要性與價值。

陳美惠老師與社區林業研究室團隊

從社頂部落開始建立生態旅遊品牌
「開頭是最困難的,沒有過去的案例參考,輔導團隊從無到有,建立過程是憑著信仰理念前進,相信地方永續的價值,抱持著建立起本土生態旅遊模式,落實在地發展,逐一突破各種困難。」陳美惠老師當年接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委託推動生態旅遊,嘗試將保育跟經濟共生共榮的生態旅遊落實本土化,創造生態旅遊的推動模式,從社頂部落開始,建立陪伴模式,帶動生態旅遊在臺灣的操作,從觀念認知、培養實際知識技能、經營社區到建立服務能力過程,一步一腳印。「最重要的是居民的參與意願,和能夠持續進行與堅持信念的精神。」

團隊向社區論述生態旅遊不只是保育,也是創造在地永續發展機會的策略,並改變傳統大眾對觀光的基本認知--建設硬體設備、發展遊憩設施、導入大量遊客、攤販文化等複製模式;透過服務產生的歷程組織培力居民;建立保護意識創造經濟收入;引發在地的保育行動等一連串效應,除了強化社區居民的意識,社會大眾對生態旅遊的支持也是發展關鍵,「對居民及公務員來說,生態旅遊是全新的概念,落實相對困難,即使有許多國際案例參考,但是以台灣本土模式推廣和發展並在本土實踐是需要時間嘗試及耕耘的。」

社區解說員

生態旅遊仰賴政府、教育與人民支持
目前的生態旅遊和保育工作皆由政府授權,社區的資源和經營需要管理單位的支持,管理單位負責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結合民主化的觀念開放社區參與,早期因開發資源耗損破壞的案例層出不窮,政府採取強硬限制作法,現採用彈性措施讓地方社區以不違反法規的前提下參與,公部門與居民相互信任,鼓勵願意守護環境的居民。實際上計畫也是整體經費的主要來源和支持,團隊學生的車馬費、調查、活動、器材經費、講師授課、環境整理等費用都是必要的,公部門計畫提供的經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計畫只是一種資源的支持,但是我們的出發點是地方永續。」

學校的專業支持也是其中一環,社區發展並不是單一短暫的研究計畫,社區永續發展內容涉及多元領域,跨域專業由不同系所師資支持,發揮學術專長,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早期的教授注重教學及研究,近年大學社會責任抬頭,教授以自身專業協助,走入社會基層,團隊過去的努力也建構出教師進入社區的平台,親近社區的第一線,解決了多數教師踏入社區最大的門檻--熟悉與信任。

「社區經營含括整合性學科,沒有一個專門的科系在訓練全才,所以我們的團隊經營更顯得重要。」美惠老師提到社區型態非常多元,團隊的人才培養是維持的關鍵,對教師來說長期投入社區以及培養、維繫學生助理團隊要考量時間和經費,其中人才變動的因素高,不論是畢業或是新血進入遞補都需要時間培養,而培育人才的目的是讓團隊能夠穩定陪伴社區成長,成敗與否最終還是決定在教師投入的意願,畢竟研究和教育才是教授的本職,而落實社會實踐則是達到另一種境界。

台26生態旅遊照

扎根地方成長 放眼永續經濟
做社區發展對年輕人來說相當辛苦,基本工時從早到晚,做不完的工作內容,包含土地資源調查、居民溝通、社區活動、旅遊規劃等,團隊的學生和助理在社區的工作經常受到家人的質疑或者不支持,「尤其我們是少數從自然資源角度切入社區的團隊,難度更高,做個規律上班族,是更輕鬆的選擇。」

美惠老師帶領的團隊學生主修也非相關領域,「以我來說,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善於和社區、居民互動;森林系的學生則與樹為伍,和木頭、野生動物相處,不同領域的師生進入社區有一定難度,所以需要轉型。」實踐保育工作除了對動植物的研究,更要研究人如何轉變進而影響大眾的行為和態度,藉由支持的力量與信仰,相信社會可以改變,一步一腳印努力推廣永續。

「實際接觸社區就知道執行難度,部落居民開始認為想法不錯,但是幾次後沒有立即效益和好處就離開了。」符合社區永續發展工作的人格特質非常重要,啟發社區內的熱心份子並鼓勵、支持他帶著地方一起向前,才能走到結出甜美果實的那一天。過去利用傷害環境濫取資源的方式讓經濟快速發展,無法持久,現在的永續發展從扎根地方經濟,踩穩基礎前進,倚靠地方和團隊的合作。整體經濟涉及環境保育、文化保存與人才的培力和轉變,即使進行和成長的速度很慢,但最終目標是能走的長遠。「永續經濟是立基於保育環境並追求社會公平,效益不會是一時半刻就會出現的。」

老師率隊參訪台東

解決問題是未來的機會
過去森林系的出路侷限於傳統林業、公職,面臨產業結構改變,多數木材已由國外進口,在地的造林伐木業出路更少,公職名額有限,森林系學生畢業後投入非本科如:保險、房仲、車商等工作的學生不在少數,但是美惠老師研究團隊的學生透過參與社區發展學習到跨域知識和技能,如:基本資源調查、挖掘地方特色、社區溝通整合、執行計畫工作、產品開發行銷等多元跨域能力,獲得全方位的成長,加上長期蹲點社區的經營與陪伴,解決社區大小事,對社區的了解以及居民的信任,取得地方支持並合作,學生因而開創事業,晉升為創業者,像是「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奧山工作室」、「源森生態有限公司」都是學生創業的最佳案例。開創新產業帶動年輕人機會,甚至讓青年願意返鄉,成為地方經濟來源與支持,「年輕人共同經營平台,從解決地方創生、偏鄉人口老化、偏鄉環境資源保育的議題等,導向青年就業機會的產生。」

「幫助社會解決問題是未來年輕人的機會所在。」台灣部分產業面臨瓶頸甚至產業外移,創業也不似以往黃金年代,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機會有限,解決未來的社會、環境與經濟面臨的永續問題就是年輕人的機會。生態旅遊和林下經濟是新產業模式,不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同時兼顧環境生態,帶動社區的一、二、三級產業,形成六級化產業,形成新創機會。

大武林下山當歸

林下經濟養蜂基地

大武森雞

阿禮林下金線蓮

高士部落段木香菇

未來願景及努力目標

老師陪同校長與鄉長訪視吉露金線蓮

生態旅遊模式中角色有各自的定位,教師研發、創造模式,模式成熟後交棒學生和當地青年執行與經營。「過去15年來我們建立生態旅遊的模式,從社區的點,連成線,最後形成面,甚至成為臺灣地方發展、生態旅遊的學習標竿。」生態旅遊不同於一般的觀光型態,而是一種永續模式,醞釀耗時費工,未來將生態旅遊與林下經濟共構的六級化模式持續努力經營,模式成長更臻成熟,並向外擴展經驗。美惠老師提到「雖然我的模式還不到100%完美,但是有7成的樣貌,對於從零開始的地區也是大挑戰了,讓不同階段的地區都能看到模式初期、中期、後期,甚至是精進期的樣貌。」

不間斷的場域深耕是必須的,生態旅遊已經發展超過15年的時間,而林下經濟才剛起步4、5年,社區發展其特有的六級化產業,下一步則是網絡鏈結的進行,透過網絡讓更多地區觀摩進而建立自己的地方發展,保存現有環境,彼此交流鏈結,相互學習優良的模式讓社會共好,社區的回饋是未來蛻變的關鍵。未來的願景是能持續拓展模式,鏈結各地累積的能量。

「我們的模式在經濟層面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如何接軌市場,讓大眾看見或加深意識,是未來的目標,我們都秉持著讓環境好、經濟也好的信念。」畢竟現實面上經濟表現不好就沒辦法吸引人投入,接軌市場、穩定產品質量、創造口碑品牌,都是努力的方向,透過不斷地滾動修正,交棒不代表完美,而是持續朝永續發展的模式改進,各地條件不盡相同,但是理念一致地經營故鄉,未來就有無限的希望。

大武部落照

霞迭爾山稜線照

籠仔埔大草原

阿禮部落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