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晋翊 參與社區服務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校友服務中心視覺設計(LOGO)介紹-01

廖晋翊 參與社區服務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參與社區服務,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定位
許多人應該都會認同,參與服務可以讓人“轉大人",也就是,使人成長,由青澀變成熟、由懵懂變熟稔、由被動變主動,不論是外型的變化或待人處事的方式上都有更高一層的提升,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轉變,而廖晋翊同學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他表示,在還沒有加入指導教授—陳美惠老師的團隊之前,曾經也是個對未來茫茫然的人,大學四年當中,專注於運動打球,直到接觸指導教授的課程,再與指導老師深談過後,加入老師的團隊,才慢慢找到自己要走的方向。
對於生態旅遊這個領域,廖同學其實並不陌生,因為他從高中就開始接觸相關領域及閱讀相關書籍,對他而言,生態、資源調查、培訓、教育等等這些工作並不陌生,因此,能很快的融入社區服務的情況。
因為指導教授的專業領域在社區生態方面,所以進入老師的團隊後,跟著學長姐們接觸不同社區與生態環境,上山下海、南北奔跑,在這當中發現,生態資源很美,有老師團隊為這些美麗的生態資源做保育,讓他很感動。他說,加入這樣一個團隊、參與社區服務,讓自己在社區裡有認同感、參與感,深刻體認到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與意義所在,從價值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連結居民力量是災後重建的重大工程
社區生態旅遊是近年來越來越興盛的一項行業,尤其,近年來風災不斷,重建災區成為重點工作,也是社區轉型的契機。所謂「危機就是轉機」,正因為被大自然所破壞之後,重建社區是好時機,不但修復社區、建設社區,更能彰顯社區特色,成為生存的新轉機。
原本廖同學跟隨學長姐們的腳步到各社區服務學習,而後固定負責阿禮部落社區生態旅遊與發展。全身真正投入社區時間約兩年,前後接觸過社頂社區、三地門區域(如:達來社區、德文社區),最後專責於阿禮部落的社區發展。
阿禮部落社區是屏東林管處所委託,從開始必須達成並凝聚共識,再進行資源調查,以及教育訓練—培訓解說員,最後才是遊客導入的部份,這是扶持社區發展一連串的歷程。廖同學表示,當執行到最後階段—遊客導入時,巧遇莫拉克風災,以致於社區受損而中斷,也因此而面臨了原鄉部落分歧的困境。部落在風災過後分成兩地—山上的原鄉居民與山下的永久屋居民,不僅居住地一分為二,對於部落原鄉的發展意見同樣分歧,如何將兩地的居民連結是個重要的課題。他說,目前連結的重點在於引導山下離開原鄉的人繼續投入原鄉的產業,除了原鄉要動之外,山下的也要陪伴與關心。另外,因山下會碰到一個狀況就是耕地問題, 耕作地點消失,僅剩一棟房子,如此情況,生活收入來源也消失,生活變得無助,因此希望引導山下居民返鄉原鄉(山上)持續從事生態旅遊的工作。

用心經營是為了讓原鄉更長久
災後重建的連結工作困難度高,團隊曾經嘗試動員整個部落進行大型團體生態旅遊服務工作,廖同學說,曾動員整個部落服務日本仙台市大專青年團的生態旅遊,那次的部落居民參與還滿熱烈的。因此,若居民有心要留在原鄉服務,就一定會盡力去協助他們做好這樣的產業,甚至,借助民間社團或NPO組織的力量,一步一步的引導居民參與、融入自己原鄉的產業。
他又說,外人會比較好奇到底用什麼樣的方式連結?除了持續解說員的培訓之外,接著利用原住民的傳統古謠而組織一個「阿禮風古謠樂團」,不僅可以發展社區,同時讓外界知道阿禮仍然存在著,並沒有因為風災而消失,這是組團最主要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面,也可以凝聚居民的向心力。因為表演前需要練歌,藉由練歌培養感情與默契,凝聚山上山下居民的共識。
社區要成長與發展,要擴大連結,也就是,多元發展,需要更多原鄉的元素注入。除了培訓解說員及組樂團之外,試著利用原鄉特色(如:圖騰)去做文創商品,例如,皮雕或木雕之類的文創。他說,發展文創商品,其用意兩個,第一,為了讓居民在這段期間(培訓階段)可以生產他們未來在訓期過後的紀念品可以做販賣,二是居民可透過網路行銷文創商品;因為文創商品在山下可以直接做,就沒有天候問題,同時也可改善居民生計的部份。目前已進行兩個月,且已架設網站開賣並接受訂單,從中了解經營成本與資源運用狀況,再進一步改善,甚至,。他表示,文創商品方面,尤其設計方面是他比較弱的地方,因此設計這部份就要跟社區的人多溝通多互動,同時也可以促進居民彼此之間的溝通互動。
為了原鄉的發展、為了原鄉能夠更長久,廖同學投注全部的力量,費盡心思,傾全力協助原鄉重建恢復與永續發展。除了培訓、組樂團及發展文創商品之外,他所進行的工作有他熟悉的領域,運作過程會比較得心應手;也有他不熟悉領域,他就借助他人的力量與資源,讓原鄉能儘快步入正軌。他進一步說,未來將結合科技大學製作所謂「識別系統」或識別logo,以做為台24線主要識別樣貌。由此可以看出,廖同學為原鄉著想的心,如此用心,只為了原鄉!

待人處事的態度大不同
廖同學在參與社區服務之前與之後的態度有很大的差異,他表示,在參與社區服務之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待人處事的態度大不同。在大學時,對運動的專注大過於上課,對自己也沒有目標。但在接觸老師的團隊之後、參與社區服務之後,認知到自己的態度需要積極,之後自己就會積極訂定目標、規劃做事時程、積極執行,在執行完成之後再調整工作,也就是,做事態度整個變得很積極、有目標。
他表示,其實,學弟妹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要有學習的態度,也就是,不能白白浪費四年,應該提早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認識自己,了解未來要做什麼,確定自己的方向,朝向目標,勇往直前,這樣才能扎實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