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宏盛 學習多元思維,建立職場關鍵力
- 101年校友專訪
退休後的生活更忙碌
很多人在面臨退休時,有時不知如何安排退休後的生活,但彭宏盛校友卻會忙碌各項工作,包括心理輔導的生命線、兼任物理教師、獅子會等等多種職務在身。彭校友在師大畢業後就回台東服務任教職,從國中老師任職起,經歷過高中老師、台東專校教師及教務處主任,從主任一職退休。退休之後,卻更加精進提升自己,進修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的碩士及博士班,現在仍有另一個身份是博士生。
彭宏盛表示,現在的他,身兼多職。不僅投入生命線工作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曾任總幹事,協助規劃很多有關志工督導訓練,本身已具有志工督導訓練之資格;同時也在家扶中心服務,當志工、委員;目前也在私立中學當兼任教師上物理課程。身兼多項職務,令他退休後的生活,反而更加忙碌,但卻過得精彩、漂亮!
退休後,能精進提升自己的人是值得讚揚、學習仿傚。彭宏盛表示,當初會想要繼續進修是因一方面家庭因素,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保持英文能力。在雙重因素之下,選擇了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做為進修的方向。讀了之後,卻意外發現,很有趣、很好玩!因此一路唸到了博士,也因此,過程中認識很多台東農業界的人,從縣農會到地區農會,這是人脈擴展與人際關係的建立。
分享是建立橋樑的基石
從畢業後在教育界任教職到退休後在社會工作領域當志工對公益的投入,截然不同的兩種領域,彭宏盛校友投入同樣的熱情。他表示,教職是教物理,讀的是農業科技,而生命線是個心理輔導單位,心理輔導上給予很多有關人際關係上的應對方法,教人如何傾聽他人的話,同理他人的狀況,這也是可以輔助企業管理者做到同理心的途徑之一。他說,近來遇到很多農民要轉行,遇到一些困難,那麼想著要如何協助農民轉換跑道,或思考如何協助農民發展其他型式的農業。例如,近來台東流行種牛樟芝,但木材料難以取得,如何讓農民仍可以發展其農業?因此建議農民用其他方式培育,也就是將所知的知識常識對農民無私的傾囊相授。至今,農民都願意分享栽種心得,現今種植的巴西蘑菇也是如此。當初台東農民面臨土壤變質而漸漸失去種植的土地空間時,台東地區農會此時推廣精緻農業,而巴西蘑菇就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條件之下,推展成功。將整個生產流程記錄下來,包括堆肥方式等等培育栽種過程形成一份報告,交由地區農會繼續推廣延續。
農業的推展需要不斷的交流與分享,彭宏盛表示,台東地區許多校友都會有交流,就像曾有一個農友,問他,種植的釋迦裡頭有一種蟲害出現,但因非專長,就協助農民、引介至農業改良場,請農業改良場協助解決蟲害問題,而他自己就是個引介的橋樑角色來服務農民,因為了解台東農業資源在何處,就可以快速處理問題。
引介橋樑一旦建立,就是農民與農業相關單位的直接對話。例如,農業改良場有推廣課單位或農業課單位,將農民問題結合學校專業科系(例如:植物保護系與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與林務局共同解決農民所遇到的問題。且推廣課為了提升農民種植技術,辦理推廣研習活動,分享農業資訊與協助,久而久之,許多不同農業型態的農民都知道要從哪裡取得資源與資訊,這形成一個農業單位與農民之間的共識與默契。
科學這種東西要七分相信、三分懷疑—多元思維不設限
從學生身上的表現就可以知道這10年來學生特質的相異之處。彭宏盛表示,就以一般的師生關係角度來看;10年前師生關係較為拘謹,學生看到老師會怕,不太敢問問題;10年後的今天,師生關係較為親近,甚至較為年長的學生,是直接稱兄道弟的方式與老師相處。
其實從事教職這麼多年來,有教無類,彭宏盛表示,其實他個人比較欣賞會提出反駁的學生,常希望學生有個突破的時刻,非照本宣科。他常與學生分享一些觀念,告訴學生不要認為老師都是對的!面對科學這種東西要七分相信、三分懷疑,也許很多事未找到證據之前,可以暫且相信,一旦找到推翻的證據,就推翻吧!他常對學生說:「目前認為這樣東西是錯的,講的是“目前",但無法證明以後不見得都是錯的!」,這是他給予學生的信念之一。
每個階段學生所培育的重點不同、養成的目標不同,彭宏盛認為,若已是大專生,應該要有獨特看法與創造能力,具備這兩項能力,就等於為自己的發展奠定基石。就像他平時教學生、訓練學生時,曾運用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報告,從中了解他們團隊合作精神之外,同時了解學生的想法與創新。彭校友表示,這樣的訓練方式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元的思維能力,不要被固定或單一的答案所設限。若把學生訓練成思考太狹隘,對教育界發展並不好,應該多元化訓練,期盼學生到職場時能靈活運用。因了解學校與企業界有差距,學生在校所學不一定在職場上用得著,因此,身為一個教育者,想要讓後一代有更好的學習能力,應該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並非訓練考試能力。
人際關係及危機處理能力是職場上重要的關鍵力
現在大學生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職能,才能因應職場需求?彭宏盛認為,很多東西可在就業職場上慢慢練習,但最重要的是人際關係及危機處理的能力,這是一定要具備的職能。到了職場等於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若無法控制情緒或人際關係不好,加上危機處理能力不夠,就會造成心情鬱悶,長期下來,只有停頓,沒有進步。因此,若能在踏出校門畢業之前,具備掌握情緒、有能力及人際關係的處理等三項職能,就能比較適應職場;其他技術性能力,在職場上有人會教授指導,久了就熟了!
在職場上技術性基礎是基本的,但同時要懂得做人。彭宏盛表示,技能及做人兩者並行不悖。有了基本技能學識之外,在問題發生時知道如何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遇到瓶頸時,要懂得尋求資源協助,尋找資源時態度要友善。若不懂得利用資源,就會變成單打獨鬥;與他人合作,很多事就會事半功倍,因為團隊方式才能知道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會發現他人的想法也是很多元的。
無論身處在何處,建立一套遇到瓶頸時的處理程序,對個人解決問題是有所幫助的。彭宏盛說,通常他遇到事情的瓶頸時,會有找尋解決途徑的程序。第一,上網查詢,看看是否有前人遇過類似的問題;第二,向老師請益,若仍覺得答案不夠;第三,問同學,多問就會發現解決方法或答案五花八門;最後,自己做做看。經過這些程序,通常可以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彭校友認為,投入職場時,應將基礎學好,且有IQ是不夠的,更要有高EQ。在職場上盡量不要做暴君或八爪魚,「暴君」是指別人所說的意見都不對,只有己見才是對的;「八爪魚」是指別人講什麼都好,事情都承擔包覽,卻做不了。職場上應該懂得適時的say No,不要包山包海,但不可太固執。這是彭校友對學弟妹們殷切的期盼、中肯的建議。
兒童保護活動
清寒學童助學金募款
彭宏盛校友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