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通 路選對了,也不怕遠
- 101年校友專訪
李建通校友於94年熱農所碩專班畢業,目前現任台東地區農會總幹事,在屏科大台東縣校友會擔任總幹事,對於當時會選擇就讀農專,有自己的一套生涯規劃,認為將來就是要學以致用,所以當時去學農化。認為畢業之後要從事有關農業肥料這方面的銷售,但是這是理想,理想跟實際總是有些差距,所以當時畢業之後要開業,都需要一些社會經驗和一筆資金,但是在不是很富裕的狀況下,當然選擇就是就業,看過很多職場上的不同,最後選擇報考農會,動機是認為可以增加一些社會人脈,對於未來的事業會有所幫助,但沒想到一待就待了十幾年,後續也經過很多部門的歷練到最後參選總幹事。
在農會服務以也算是所學的應用,都在農科範圍內,沒有偏離掉主軸的少數,畢業後有很多同學都會聯繫,有些人選擇直接的就業,也有的經過考試的途徑,包括高普考,有些是選擇出國深造,深造後又會投入不同的職場,大部分是研究單位、公部門單位,應該是學術單位會比較多一點,其他選擇是到不同公司去,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同學不是投入農業這區塊。但校友認為在學校學習的過程,最重要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做人觀念、對事情的看法、做事情的態度,態度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學校給的教育在整個理念建構、邏輯思考方面有很大的建樹,做學問也好、做事情也好、做人的態度方面的養成對於後續很多同學、校友投入這個職場,都可以看出學校出來的學生,在這方面都是刻苦耐勞、務實、願意去做的,這是過去學校養成學生的一種特質,在職場上都是有很大的幫助,每個人的人生規劃,會因人生的命運、際遇而有所不同,但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你的「態度」。
本身因為是農家子弟,所以從小就在農家生長,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使用農藥、肥料上,果樹上的管理就包括堆肥管理、病蟲害管理,以及在產節做調節,怎麼樣產出跟別人不同的產期,能夠又漂亮產量又多的東西,這樣能達到最大的獲利,這方面影響到的就是有關土壤肥料的問題、病蟲害防治的問題以及植物生理上的問題,所以當時就對這方面產生興趣。當然也想說這是個前瞻性的市場,在生活背景上比較能夠涉入的一個區塊,所以會去選擇農業化學;畢業後也想說去做這方面的工作,但這牽涉到人際關係的層面,人際關係的建立,學習如何接觸到農民,所以選擇考農會,因為農會是最能接觸到農民的地方,當時是報考推廣,做這樣規劃就做了十幾年。
在還未進入農會前是求學、當兵的階段,因為在農家長大,過程裡面就是參與很多農作方面的經驗,在農會一路走來這十幾年,慢慢的管理到一些部署,對部屬的一個要求事實上是給予部屬設立一個目標,透過目標管理的方式,來讓部屬自我要求,但是對於成果方面的要求會比較高一點,所以部署在工作方面,是使勁渾身解數去努力達成,這就是農會所努力的目標,只要能達成這個目標,用什麼樣的方式自己要去思考。對於面對第一線的農民,他認為農民之所以會成為農民,是因為在社會上屬於比較弱勢的族群,所受的教育並不是很多,尤其是老一輩的農民,現在農民的結構應該還有七成左右的老農民,也大概有兩、三成是屬於比較年輕的族群來接替,那過去在輔導有百分之八十是老農民,在教育方面要花比較多的心血去跟做溝通、互動,若是太過學術講道理,農民是沒辦法接受的,所以融入他們的生活,就是跟農民「搏感情」,這樣的情形農民會貼近距離,也會願意接受帶領他們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
現在經營農業方面遇到的問題是,某些事業像老牛事業,比較傳統的事業方面就會有老農民會守著那塊在經營,但是新的農民要去接替的話意願比較少,還有就是還有比較新興的產業部份,必須具有競爭性的、獲利性較高的、技術層面比較高的,會讓年輕族群比較投入在這個區塊,以台東來講較傳統的農業包括釋迦、稻米部分,傳統農民會比較多一點;年輕族群會比較傾向投入荖葉,因為這個獲利很高,相對風險也很高,那技術層面問題也很高,經營管理也很多技術上的問題,所以年輕族群比較能投入在這個區塊,也比較有前瞻性,那另外屬於大型企業化經營,年輕族群會比較投入,年輕族群較具有經濟概念,所以他們會大面積去栽培水稻、釋迦,就是會很有計畫性的、規劃性的去做,經濟規模相對會變大,這個部份是滿具有競爭力的。
對於整個產業的結構,如果說整個產業結構是正向的發展,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在這個區塊;但如果說產業是一個負成長的狀況,年輕人自然就會轉向別的地方,事實上在台東這邊栽種的作物之所以變成說以釋迦、稻米、老葉為主,是因為經過幾十年來的一個農業生態上平衡所找出來的方向,在這個土地的氣候、土質條件跟人文方面的技術條件,適合這幾種作物的發展,所以目前是以這三種作為主軸。現在農地的運用方面有一些整合,因為有部分農地的老農退休,退出這個職場,田地會承租給年輕族群來耕作,有些是廢耕,就是轉作,包括土地造林、休耕,對整個經濟規模未來會擴大,但是從農的人會減少,朝向較精緻的農業,部份比較差的農地,就是會轉向造林或其他。
在當初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涉獵到有關在農業這方面的知識,這個部份從事工作來說,是有很大的幫助,本身的背景是農家子弟,更能貼近農民的互動、交談外,在專業技術方面可以運用溝通跟農民做互動,教導他們如何去改善栽培管理上的問題,可以一同探討成為共同的話題,對於融入農民的區塊有很大的幫助,當時在學習上是很務實的,不單單是學術上的學習,對於投入職場有很大的幫助,做事情的態度更重要,都跟過去在學校求學的階段,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很多。
因為當時學習是屬於技職教育的一個體系,專科學校就是訓練學生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職場,而國內大學則是走學術路線,很大的一個不同是,學校的定位要比較清楚,單看學校要教導出什麼樣型態的學生,假如是要走向技術面的職業,就學的部份要比較務實的了解現在市場的需求是什麼,在這方面的學生將來能夠直接進入職場工作,若是要走入研究、學術方面,學術理念、理論、基礎的思維要必較多一點,對整體學校的規劃建議。
於九十四年畢業於學校的熱農所的李校友,當初要回學校進修,在自身的條件、工作、時間都允許的狀況之下,找一些校友,農業相關的校友包括在改良場、縣政府、鄉公所工作,找一些人邀約一起去求學。學校教授也教導一些資訊,在寫論文過程裡,不管年齡多大或是以新鮮人來寫,對於邏輯思考的推演,都是讓自己成長比較多的地方,而且學習到如何參考其他人的論文、做個合理的分析,再去做邏輯上的推演;專業方面,各自領域不同,實際上這些課程運用到的不是很多,是一些理論基礎。希望學弟妹們在學校能很快樂的學習,但是在快樂的當下也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未來是什麼,這種定位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要想說一下子進入職場就認為定了終身,其實每個階段都是很好的學習,不管它的結果是好是壞,對於人生的歷程都是豐富、美好的經驗,最後總會找出屬於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