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堅 從人生導師的經驗中,找成功方法
DSCN0510

林耀堅 從人生導師的經驗中,找成功方法

遭受多次挫折的求學過程,造就勇於開創的人生觀

現任本校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系主任的林耀堅老師,74年畢業於本校農業化學科。林老師服役後赴美國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並在順利取得學位後,回母校服務迄今十四年,曾任本校環安衛中心主任、教務處課務組組長等職務。

「以前農專的畢業生非常辛苦,主要是三專畢業並沒有文憑,不論在國內或出國,唯一拿得出來的,是一張沒有學位證明的畢業證書。」林老師開門見山的說,因為這樣的因素,使得他們在求學的過程中,都必須要走上一條開疆闢土的路。但也造就他們在個性上,學會坦然並面對挫敗的正面人生觀。會踏入環工領域,林老師坦言,「農專時代的學生大多是大學聯考沒考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是應屆沒考上大學而轉考三專。」他表示,過去重考的比率很高,大部分的同學重考過兩次,對於當時的他們而言,「重考兩次,等於面臨兩次重大的挫敗,是求學過程中相當大的打擊。」

林耀堅老師說,面對挫折的正面態度在他的同學、學長姐、學弟妹身上都看得到,「雖然我們當時都沒有考上大學,只有進入農專,但是畢業後大部分的同學在各行各業都有非常優異的表現。」
他更舉例,當時班上有兩位女同學畢業後插大考進中興大學土壤系,以農專的學歷入學,並從大三開始讀起。她們曾受到質疑,學業能否跟得上大學程度?但是大四時,她們分別以班上第一名及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以自身的努力改變外人的眼光。林老師強調,不只是她們在過程中的努力,這也顯示,在屏東農專建立的學業基礎,絕不比大學來得差,這就是母校的良好傳統。

原本自己並非愛讀書的學生,一直到兩次聯考失利帶給自己的衝擊,才深刻感觸到學識對未來的重要性,因此林耀堅老師來到母校就讀時,在學業上相當用心經營,更要感謝當時老師帶給他的啟發。

以一位仿效的人生導師作為學習對象

林老師說:「美國人有種說法叫mentor(人生導師)。人生導師不見得是你的師長,而是你的一位模仿、崇拜的對象,並能夠從這個角色中學到什麼,進而改變自己的態度、學習能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因此,他認為能夠找到一個人生的仿效者,是非常重要的。林耀堅老師在就讀農專時便有這樣的人生導師,使他很早就定下目標──出國念書,未來投入大學教職工作,也在服完兵役後,順利通過托福考試,出國升學。

一開始由於語言、文化、社會的背景差異與學習環境的不同,在異國的生活適應上相當困難。「但是,當你有意願的時候,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問題,因為你會設法去排除這個困難。

即使知道遠赴外國求學過程不容易,林耀堅老師仍靠著不懈的努力與積極的學習力,拿到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學士學位,而後陸續在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馬里蘭大學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求學加上後來工作,在美國待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林老師表示,「從大學碩士到博士的求學經歷,理當是愈來愈困難,但我的經驗剛好相反。」

最難熬的是初進大學的時期,在不同的國家、面對不同的文化,使用不同的語言,這樣的生活環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期。而現在回頭看,後來的碩士班、博士班能夠一路順利直到拿到學位,有如倒吃甘蔗,是因為最困難的環境因素已克服,所以能夠漸入佳境,達到自我期望。

態度決定你的成就

林耀堅老師強調,學生未來進入職場的關鍵在於「態度」。「態度」是指知道自己要什麼,有自己的目標去做人生規劃與未來發展。「也許學生會乖乖坐好聽你上課,但完全感受不到他的求知欲。一方面是因為老師的上課內容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就是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此,林老師會以未來產業界的需求來鼓勵學生。

林老師並以本校的校訓『全人化』舉例,全人化是一個和別人溝通的基礎,提醒學生不能我行我素,要有團隊精神,必須站在客觀的角度與立場做事,也是要在目前社會生存所具備的一個門檻。「如何在和別人有衝突的時候用圓融的說法、和悅的態度、妥善的溝通,這些都相當重要。專業能力再佳,外語再好,但卻容易看人不順眼,怎麼和別人相處互動。」林老師提出這樣的警惕。

擁有外語優勢,為自己製造更多機會

外語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視,林老師認為外語能力重要的原因不在於就業上會不會使用得到,而是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例如接觸外商或接待外賓。「如果外語能力好,將比別人更有優勢,也更能被看到。專業的學習大部份都差不多,很難去突顯你的特長。很多人英文不好,如果你擁有這項優勢,就有更多展現能力的機會。但有機會卻沒有準備好,只能永遠做最基層的工作。」林老師語重心長的說。

除了課內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外語能力之外,林老師也提出透過課外的活動來增進學生的軟實力,他認為大學最具優勢的地方就是多元化,「可以在課程上學習專業、在社團上找興趣、在交友中得到不同的人生體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去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而自己就是因為受到大學老師的影響而下定目標。

林老師期望學生能夠主動多看、多聽、多學習、多找機會,例如積極參與學校所辦的企業參訪與專家的演講等,有更多認識各行各業的機會,也可以增進自己的見解、自我提升。並且要記住,不要左耳進右耳出,「當你聽到什麼覺得好像有東西突然敲了你一下,這一句話可能影響你一輩子,學生應該要學習的就是,聽到別人講什麼話覺得有道理的,就算是一個簡單的人生哲理,或是和專業領域有關,要隨時把他記下來。」如此一來才能夠時時刻刻進步,更新自己的思維,讓自己有所收穫。林老師同時拿出一本他的隨身記事本,並與我們分享,這是他平時記錄生活中的良言佳句,以隨時自我提醒,在課堂上也會告訴學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激勵自己精進。

老師勉勵學生,不要在乎現在的能力或程度到哪裡;站在目前的位置,依目前的能力為下一個目標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常常和學生說,這輩子我已經不可能有郭台銘、張忠謀那樣的人生經驗。但是你們還年經,還有機會,要把握機會去開創不一樣的人生,沒有人願意過平凡人的生活,我們都嚮往更好的生活品質,所以要有付出才會有收穫。」林老師給予學生建議,應該及早建立一個人生的志向,足以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發展。而定下志向之後,積極去尋求意見與資訊,付出努力去成就自己,可以對人生做不一樣的探索,在過程中會得到不一樣的回饋,過自己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