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增 心定成就一番事業
- 101年校友專訪
現為裕興種畜場,白手起家的中興農畜有限公司負責人蘇增,在民國72年畢業於本校三專制畜牧科。目前飼養豬隻,由最初9頭擴增至今共2200頭母豬的規模,年生產上市肉豬多達35600隻,成長的速度與幅度非常驚人。
蘇增自三專畢業後進行肉豬生產,近年來配合國家農業政策,開始轉型並升級種豬改良與優良遺傳資源之推廣。他所培育的種豬更曾多次在國家檢定比賽中獲得佳績。蘇增在民國97年設立裕興種畜場人工授精站,提升公種豬精液生產量,嘉惠地方豬農,並已連續3年參加農委會舉辦之全國豬隻人工授精站評鑑獲頒獎項。
下定目標就要努力不懈,盡力發揮
對於現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蘇增認為每個行業都有表現優異的人士,所以,職業不分都有「行行出狀元」的可能。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一旦下定決心從事何種行業,就要深入了解該行,研究透徹,就如同作學問一樣。他認為,每一個行業都有其不可取代之處,一旦立定目標,就要好好發揮,全力以赴。有的人在工作上遇到瓶頸就怨天尤人,有些人則可以再接再厲,端視個人的態度。
蘇增表示,會開始想要養豬是在高中,看到父親養豬非常辛苦,豬隻一有狀況,就會求神問卜,尋求獸醫救治,嘗試各種方法,因此興起他協助父親養豬、研究豬隻的想法。他表示,入行之後不斷的遇到問題,但他都能突破瓶頸,專注投入其中。
一開始對養豬行業很陌生,由於在求學階段,念有關畜牧科,在不斷的學習與實際的判斷與觀察豬隻,才逐漸漸入佳境,而累積經驗到今日成為內行。回憶當初口蹄疫發生的時候,對養豬業的影響劇烈,損失十分龐大,蘇增在這段期間也曾轉換經營改賣豬肉,但發現賣豬肉的工作不如預期,因此更堅定在飼養豬隻的事業上。
蘇校友認為,不論專業在哪一個領域,都必須體會其中的精髓,面對問題時要臨危不亂,遭遇危機時,要深思熟慮,化危機為轉機,並在其中培養問題的解決能力。
從學習中找方法,做最精準的判斷
在學時期,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雖學習一樣的授課內容,但出社會各自有所發揮,端視每個人的判斷力與觀察力。他說:「即使同科系的所學相同,但是進入現場,就得倚靠個人的評斷力,在許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中做精準的判斷。」第一順位至最後順位,依情況作調整,適當的排列組合,都是考驗和磨練。蘇增強調,這將影響到未來的成功機率,也正於對自身的自我要求與對選擇目標的堅持,造就了他在事業上的成就。
他認為「主要問題、次要問題都要靠自己去解決,這是學習不到的,所以必須自己研究和發現,當你完全投入一個事業時,必然會了解他的精髓和機會所在」。所以,若沒有實際進入現場,所談的都只是抽象,因此蘇增認為任何事要了解真相的方法,就是實際經歷,並真正深入了解,而能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和專業,並以此修正才能夠化逆境為順境。他舉例:「像我們牧場,每一場都有優勢與弱勢,有些是可以克服的,有些不是,所以要懂得化險為夷。」
在實習上,蘇增提供許多機會給母校學弟妹,他認為,專業知識都是在學校所學,而在實習的階段,希望學弟妹能去觀察場內的優缺點,累積臨場判斷經驗,更要提出個人看法。他說,人才是公司無形的資產,所以只要學弟妹實習有優異的表現,他當然也希望人才能夠繼續留任。
心定決定成就高度
員工應具備基本的工作態度、禮貌和行為之外,蘇增認為,最重要的是「心定」,唯有將心定下來,才能從不會學到會。蘇增在面試新進員工時,第一觀察應徵者的說話與走路速度。他認為,急性子的人,做事容易出紕漏,處理事情的方式,可以由這些細節去觀察。
蘇增非常重視員工每個部門的實作經驗,也會定時輪調。以畜牧場的工作而言,到現場最重要的是學習整個牧場的操作及流程,要學習每個部門的銜接,親自體驗部門之間的合作,也要培養由小觀大、一葉知秋的能力。
在工作上切忌自亂陣腳,蘇增說,「例如豬隻死亡,有些是傳染病,有些則是突發狀況,在不同的情況下,各有其解決辦法。若為傳染病,需分辨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則必須施打疫苗,而不是消毒就好。」因此他強調要能臨危不亂,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要對症下藥,而這些能力非常需要經驗的累積。
蘇增勉勵學弟妹,不論何時都要謙虛有信心。「在職場上要有自信,就要充分做好功課,加強工作上的專業度。」他說,「要適當的謙讓,不要過於自信,否則只是虛有其表。」「在職場上,不論在哪一個部門,都是一個團隊,不能只求取自我的表現,更要重視團隊的績效,」一個事業中的所有個體都是環環相扣,互相影響的,蘇增校友以其自身的經驗,對母校學弟妹做最深切的期許。
縣政府畜產科李永文科長蒞臨指導
大陸浦東地區養豬團體蒞臨
環保署水保處許永興處長與宋欣真科長蒞臨指導
美國農業專家蒞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