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再鴻 專業力、軟實力、關懷社會
- 101年校友專訪
治校理念
黃再鴻校友於民國96年自本校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於國立屏東女子高級中學校長。任職期間不僅治校有方,更於學術上發表與刊登數篇對於教學相關議題的文章,有助益於教學,其卓越成就,堪稱表率。如此楷模,於100年度榮獲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本校傑出校友之殊榮。
對於治校理念,著實遵循教育之方針與政策,戮力於對教育的付出,犧牲奉獻。對內,不僅尊重教師專業與發展學生個別適性之軟文化,更支援教學硬體設備的設置不遺餘力。對外,不僅充份應用與整合社區性資源,更充分對外展現學校風格與特色,讓學校完全展現出和諧與溫馨的校園風氣。如此模式的治校風格,無非皆為教師、學生、學校與社區等四個面向能充分發揮其功能與功效,其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轉變:木訥到侃侃而談
黃校友有今天的成就,並非一夕之間所成。在他的經歷之中,有著兩段特別且影響甚鉅的經驗,黃校友表示,第一段影響最深的時期是在他就讀文化大學大一生時期。因為,可以說是他個性轉變最大的階段。一個從南部北上求學且木訥不多話、內向的小孩,在經歷過大一那年的歷練之後,不僅變成願意開口侃侃而談、健談的人,且在個性上改變很多,也變得比較外向一些,可以說是,對外面的世界跨一大步,對自己則是開創新局。而後輾轉至高師大求學,接觸教育,展開另一種新生活。大學這是黃校友大轉變的第一個階段。
工作進修再升級
第二段影響頗深的經歷則是黃校友在屏科大技職教育研究所進修時期,黃校友表示,若沒有進入技職所,就不會有今天當校長的可能性。認為進修期間,最大的收穫有二,其一在於能快速切中教育核心與相關議題,掌握教育與教學脈動趨勢;其二,文筆流暢性的提升,有利於筆試的書寫。在經歷過這兩個階段後,黃校友認為,現今年輕人不一定要一直升學進修,而是可以有工作經驗之後,端視個人需求而進修,也許收穫會更多更大。就像黃校友一樣,當他因個人需求而回校進修時,不僅學習動機強,且能學以致用在教育現場,如此雙重效果與收穫,無非強化職能,為自己充實職場持續力。

培養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大學時期,個性上的轉變,如表達能力,可從參加各種活動的性質可知,黃校友在大學期間參加當時興盛的學運,充分展現出年輕人的熱血與熱情,也表現出對國家社會的關懷與責任。黃校友覺得,現今年輕人則缺乏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可能是社會時代的變遷,對許多國事社會之情感已不如前。因此,目前身為高中校長的黃校友認為,責無旁貸須肩負起教育下一代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是以在教育與培育莘莘學子的方式之一是讓學生利用志工服務的精神,進而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而志工服務的途徑,如課輔家扶小朋友、到仁愛之家音樂表演等等服務性質,有時學生會自己參加社會性質活動,如饑餓三十活動,對於學生能主動積極參與社會性服務活動,其目的在於讓年輕學子能保持熱忱,同時也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黃校友同時也認為,在社會職場上,團隊合作的精神很重要,這也是黃校友對學弟妹的期許之一。
經營一間學校並非易事,尤其是面對教育領域。期許能培養學生有團隊合作精神之外,對於任勞任怨與挫折容忍度等精神與態度之養成也相當的重視。黃校友表示,學生在高等教育期間,培養挫折容忍度的方法之一是:鼓勵學生多參加社團。因為,那是一種磨練,磨練許多能力的養成,如領導能力、人際關係、外交、公共關係等等多面向的能力。黃校友就是一個實例。黃校友表示,在大學求學期間,參加社團、參與社團的運作,整個過程的運籌帷幄給他很多的學習、很大的成長,因而很認同社團存在的價值。而今大學諸多社團中,一些服務性社團有日漸萎縮的情形,黃校友認為,那是因為學生的熱忱漸漸退去之故,慢慢的冷卻,換句話說,對社會責任的關懷也慢慢冷卻。事實上,參與社團活動也是培養熱忱的一種方式。
更要有堅硬的軟實力
求學期間所培養的種種能力,無非是為了畢業後能順利進入就業職場,在職場上謀生存。黃校友表示,除了個人專業是必備且最基本的能力之外,對工作態度也同等重要。在甄選教師或職員時,有幾項篩選原則,一為是否受教?是否能教?就知道遵從性高不高;二則為能否受得住?挫折抗壓性高不高;三為是否合群?能否與其他同事和睦相處?對於教師專業有信心,但其餘共通職能部份,方為選才的主要重點。選才時,除了觀其第一印象給人的感覺之外,另一則是應變能力,即狀況發生時,其應變與處理情事的能力,這是專業能力之外應持有的職能之一。
現今講求不要讓權益睡著的時代,越來越多人捍衛自己的權益,也因此,在工作職場上,有時變得過於斤斤計較,如此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容易造成印象不佳之窘境。黃校友則認為,在工作上過於斤斤計較,可能反而失去更多,可能失去學習機會。黃校友就以自己為例,大學期間,在學校的網路管理組學習,即使在沒有任何加級的情況下,仍努力認真的為網路管理處理各種狀況,這種情形黃校友卻認為有學校現成的設備是成為充實經驗與能力的最佳環境,這是賺到的。這樣的精神與態度是在強調凡事不要太計較、不要算計多寡,努力做總有成就某些事之時,而後所得到的收穫會是意想不到的回饋。

教育與家庭雙管齊下
因此,對於各種態度的養成,若從教育觀檢視教育制度是否有需要改善之處?以提升並強化學生共通能力。黃校友表示,就目前教育改革方向與方針是正確,尤其是近日來對12年國教的政策方針,這是肯定的;由學校教育階段而言,黃校友目前在任職的學校所進行的培養能力重點是:一為加強學科基礎,二為培養學生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任勞任怨、團體合作精神等等。黃校友表示,當教師時期,相當重視團體合作精神,利用團體作業模式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態度,即讓學生小組完成一項作業,且團隊內相互評分、呈現具體事實,以客觀角度互評。這就是一種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方式之一。
然而,基本態度的養成並非僅為學校教育可促成,其家庭教育本身也不可漠視。例如:抗壓性程度的養成。黃校友認為,培養抗壓性程度的高低,家庭教育佔有很大的比例;以黃校友自己為例,從小就協助家中處理與分擔家務,抗壓能力在無形之中就養成,如此抗壓能力形成卻造就了今日的成功與成就。就如黃校友所說的「認份」,即做事時,不要計較太多,任勞任怨的工作;如此,在無形之中所學習的經驗與歷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專業力+軟實力=競爭力
從黃校友本身經歷過離家外出求學的成長經驗看來,在外學習獨立與磨練的機會最多,因為凡事都得靠自己做,這就是一種磨練。黃校友表示,在學校的老師們會鼓勵學生有機會到學校以外的世界體驗一番,開拓視野,了解世界的廣大與浩瀚,如此才能更上一層樓,養成並充實各種能力,以利邇後無論在工作上或生活中的執行力。
在大學求學期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四年學習的過程當中,除了基本能力的紮實養成之外,另一項即為專業能力的養成。這無非是為了學生在畢業之後能在職場上一展所長、佔一席之地,使其有就業競爭力。因此,黃校友期許學弟妹們,在大學期間,首先最重要的是專業能力,在專業能力之外,也建議學弟妹培養一些領導能力、人際關係與外面社會的互動,最容易培養的方式與途徑就是參與社團活動,同時也要保持一份對社會的關心與關懷,再配合一些良好態度,必然可以在就業職場上有很好的成果。以上是黃校友對學弟妹們最殷切的期許與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