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青年傑出校友 邱榮漢
邱榮漢

108年度青年傑出校友 邱榮漢

107年由本校職涯發展處校友服務中心設置的青年傑出校友獎項,迄今已有56名青年傑出校友獲選,近年來,每年超過2000名學生自屏科大畢業後投入職場,在產官學界默默耕耘努力,青年傑出校友獎項的創設就是為了鼓勵屏科青年的努力、成就與貢獻。本次中心特別企劃「百年校慶系列-屏科青實力🧑‍🎓👩‍🎓」,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青年傑出校友,以他們自身求學、成長、工作等經歷,為還在職涯路上迷惘的學生們、欲轉職相關領域的校友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實踐的勇氣,學弟妹也能更貼近校友拚搏的路程,一同見證青年校友的努力與成就,激勵更多屏科人。
👩‍🎓🧑‍🎓108年度青年傑出校友 邱榮漢
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是為協助地方發揮特色、並發展出最適合的在地經濟,以解決人口過度集中都市,鄉村地方人口流失、快速老化與發展失衡的問題。行政院將108年訂定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以人為本,透過地方創生及新創,結合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帶動人口回流,都市減壓之均衡。在政策推行下,許多青年返鄉計畫應運而生,返鄉成為青年就業的另一選項,但在十多年前,頂著建築碩士高學歷光環的邱榮漢校友放棄高薪返家接手種筍,還採行當時少見的生態農法,不但被其他農夫看衰,連家人都不理解,邱校友仍堅持一步一腳印實踐當初返鄉初衷,發起「台灣和作農社」、取得有機認證、創立農山塾農業學校、獲得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遠見雜誌評比黃金50大青年農民桃園農業楷模等,最後更結合地方與學術單位企劃跨業串連的地方創生方案「歸蜜‧好料」、「在一起書店」等,不僅親手反轉了人生,更反轉家鄉,讓地方發展再度復甦。
對邱校友而言,筍園是童年的回憶,不僅剝奪了無數個暑假,務農的辛苦更滋長了「絕對不要種竹筍」的念頭,遠離家鄉到臺灣最南邊的屏科大農村規劃系求學,畢業後繼續在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深造建築領域,意外接觸到雲林古坑的有機農場,發現新農業的可能性,重拾農業的想法在心中萌芽。
和許多青農返家的理由一樣,捨不得年邁的父親一人務農,為就近照顧父親毅然決然回到家鄉接手曾經避之不及的竹筍園。父親既不捨又可惜,擔心兒子高學歷白白浪費在筍園,可邱校友並沒有選擇全部承接,而是想有所改變,在有機農業剛萌芽的時代,成為當地第一個採行有機耕種的農夫。即使沒人看好,也受到家人質疑,連周遭農戶也無法提供技術與知識的協助,邱校友靠自己摸索與四處求教,從初期動搖過無數次,到後來真正以生態防治與有機肥,解決了農藥與化肥的問題。筍園成功在2013年取得有機認證,捨棄除草劑、殺蟲劑、生長激素、化肥等化學合成物,邱校友的筍園生機盎然,植物恣意生長,昆蟲與動物總愛駐足在他的筍園,雖然生長期比別人慢,但品質無異於慣行農法施作的產物。
過去在社區營造的工作經驗累積了許多人脈與經歷,更加明白在經費匱乏下如何用最少的經費做出最大的效益-「合作」,串連起人、事、單位、社團,彼此互利,擴大效益才能達成目標。邱校友回鄉後發現多數農民都是向農業相關公部門單位或農會尋求協助,少有異業合作,限縮了農業的可能性,「台灣和作農社」就是為此誕生。2010年邱校友集結起周遭志同道合的青農與各界專業成立「台灣和作農社」,合作解決過去農戶常見的人力、通路、保存、行銷、活動等農業困難,像是找到過去從事數位印刷的伙伴開發SOLDA APP拍賣平台,讓農民可以自行上架農作物與定價直接與消費者交易,減少中間剝削讓雙方都獲利。實際的行動與付出展現出對地方的想法與實踐,越來越多地方小農投入有機行列,合作的農產品包羅萬象。
改變的腳步從未停歇,2014年邱校友在桃園復興區小烏來租了4公頃的土地成立農山塾,打造山中的農業文化學習場域,讓民眾可以透過身體感知,享受自然山林。課程結合周邊環境,從農作物、作物日常應用知識與實作,落實環境教育,最特別的是邱校友以自身專長「建築」教學,以竹子製作竹建築,從自然取材,最終再回歸自然,學習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創造價值。農山塾希望能夠創造對土地、社會有意義的回饋,展現農場真正的價值,傳承無形的記憶、技藝與價值理念,不因鄉村的沒落而消逝。從人才培育、環境教育、廚餘資源化等食、住、行、育方面推動農業,讓農夫不再只種田和銷售,而是轉譯人與環境的語言,並傳承及推廣有機農業的價值。
2020年,邱校友與宜蘭大學陳怡伶教授及政治大學實踐辦公室陳宜誠博士結合地方及學術單位,企劃出跨業串聯的地方創生方案「歸蜜、好料」。歸蜜以桃園大溪、復興地區作為基地,以蜂箱為投資標的,飼養本土蜂(臺灣黃紋無螫蜂),讓認同社會責任與環境理念的投資者認購,募集資金使用在蜂箱製作、訓練蜂農、支付農園地主權利金等方面,經由販售蜂蜜及加工品等營收,返還收益,創新的營運模式同時讓購買商品的消費者也成為參與社會責任的一份子,在追求永續發展目標外,地主、果農、蜂農、投資人共同獲利,形成正循環。「好料」則是回收在地產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豆渣、木屑,加工製作為肥料,不僅減少農民栽種成本,同時無添加的肥料能夠讓土地恢復地力,最終達到農場與人連結、復育土地的價值、多方獲利永續經營等目標。
近年因人口外移而沒落的村落原有閩、客、原住民等多元族群,為了讓農村注入活力與發展更多可能性,邱校友和幾位學者在大溪當地創立「在一起書店」,藉由實體據點-書店成為在地文化的樞紐,串聯社區、連結在地,辦理許多讀書會、講座等活動,共同發現地方問題進而解決達到共好,不僅提升青年返鄉意願,也讓更多人看到返鄉的人,也期望延續歸蜜計畫,以循環經濟及友善土地的概念,能夠讓更多人有共識,吸引更多同伴,翻轉農業、翻轉在地。
✨參考來源
大自然的里山私塾,跨界學很大
有機筍農邱榮漢 創立和作農社、農山塾
生命力新聞 https://reurl.cc/lDR4N9
打造有機筍園夢 邱榮漢與朋友「和作」前進
上下游新聞 https://reurl.cc/eDE74b
實踐致知:學術人的社會創新之旅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https://reurl.cc/XE495e
小店永豐計畫/物產小舖:蜜蜂回歸,再創土地永續與美好生活
翻轉創生起手式-在一起書店落點大溪山城
在一起地域循環設計 https://reurl.cc/dDX4M8
跨域連結、友善種植,這才是我的農夫魂!
桃園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https://reurl.cc/gDkl47
發現台灣農業競爭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https://reurl.cc/Rz4jVg
【一步一腳印】建築碩士有機筍園 逐步實現夢想
社科院第二個社創基地 在一起書店推動地域設計與翻轉